2008年6月2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九版:读图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浙江有个“抗震示范社区”
本报记者 陈立波 文/摄 通讯员 陈先

  “三顺一丁,五斗一眠,一墙四柱,中有圈梁。”这是反映文成县珊溪镇岭坳门防震避险安居小区房子结构的一句顺口溜,也正是因为这样,日前它被省建设厅、地震局正式命名为“浙江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示范区”。6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珊溪镇,探访这个“抗震社区”是如何防震避险的。
  从文成驱车来到珊溪,岭坳门小区正好位于珊溪镇的南大门,路边立着一块岭坳门避震安居小区管道示意图,整个小区前面就是飞云江。尽管地处山区小镇,但小区四周地势平坦空旷,临江却不挨山。在山区,这样的地方,可谓是“风水宝地”了。
  珊溪镇党委副书记邢文东告诉记者,这个地块原先是珊溪镇新镇政府的规划用地,2006年当地发生4.6级地震后,考虑到这里地形好,所以被“挪用”于兴建避震小区。当初决定在这里兴建避震小区时,为了防震,文成县专门把地块的位置和图纸等资料传到省地震局,请地震局查看此地块是否属于地质断裂带。在得到否定答复后,小区才正式开建。
  为了保证小区房子的质量。当时,文成县规划建设局专门组织了培训班。“不参加培训,不准参加盖房。”五六十名泥水匠被统一组织起来进行培训。王小光是当地出了名的泥水匠,在当地盖了28年房子的他,第一次被政府组织去学习“如何盖房”。
  为了建好能抗震避险的房子,岭坳门小区的居民学习相关的技术标准,把一些建房的技术要领熟稔于胸,并特地推荐了15名居民代表,组成了一支居民代表监工队,他们每人负责一幢居民楼,全面监督小区的施工情况。珊溪镇西黄村原村支书夏盛甦正是其中的一名监工。“从打地基开始,我就在这看着,一直到房子建好。有一回施工队偷工减料,就是我们给捉住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区里有几幢房子正在建。老夏一边比划着墙上的结构一边向记者介绍,“‘三顺一丁’就是横着3块砖接1块竖砖。”他还特意指着一面外墙说,“一面墙要设4根柱子,每层楼都要铺一层圈梁,立柱里用16毫米钢筋,圈梁的钢筋是20毫米的。”
  邢文东告诉记者,避震小区的房屋不仅有封闭状的钢筋混凝土地梁,还采用大仑砖一眠三斗或五斗的建筑方式,每层都有圈梁、立柱和现浇楼梯,层高也被控制在4层以内,就连砖的砌法、砖的尺寸县里都有规定,从而达到农村民居的安全标准。该小区目前已安置229户、800余名受灾农民。
  现在,在文成当地,农民建房的标准已经完全向岭坳门小区看齐了。文成县也作出规定,今后农村建房,全部要这样盖。